当前,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通过成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农业人才培训等方式,推广中国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农业能力建设,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增加当地民众收入,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哥斯达黎加当地农户正在采摘“金童”甜瓜。 江淮园艺供图
老挝金花村村民在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的帮助下种植大棚蔬菜。 记者 孙广勇摄
汤加农户拉姆齐一家和中方技术人员一起展示大棚里采摘的蔬菜。 记者 陈效卫摄
老挝——“村里的蔬菜种得越来越好”
记者 孙广勇
步入位于老挝首都万象的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只见水稻、大豆、蔬菜、火龙果、芒果等长势喜人,拂面微风中飘着瓜果蔬菜的清香。在中国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十几名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学生正在学习土壤改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防治病虫害等方法。
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是中国在东盟建设的第一个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由中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与老挝国家农林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建。试验站占地40公顷,于2013年开始运行,集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和示范、新技术推广、农业培训于一体,为老挝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迄今,试验站已试种300多个农作物品种,并从中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67个。“这些品种在老挝推广应用后,产量显著提高。例如杂交玉米品种LC188,已在万象、占巴塞、沙耶武里等多地推广应用,平均产量为6.26吨/公顷,高于老挝当地的平均产量5.29吨/公顷,增产达18.3%。”试验站中方技术人员吕峰介绍。
在一大片大豆种植田里,每块长6米、宽4米的试验田旁都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大豆的品种、特性等信息。目前,试验站里种植了25块大豆试验田,将在收获时根据产量、抗病虫性、抗倒伏性等,筛选出适宜在当地气候环境生长的品种,经过试种观察、区域生产试验鉴定后在全国推广。据统计,试验站已为300多名当地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培训指导,还为老挝农林部举办了36期培训班,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约1800人次。
老挝有长达半年的雨季,雨季种菜难、买菜贵,试验站采用生态循环、无土栽培技术,建起46个生态蔬菜种植大棚,引种的蔬菜在老挝市场大受欢迎。附近村民坤坎在这里种植了一个大棚的蔬菜,她说:“试验站培育的菜苗在大棚生长1个多月后,再移植到村子的菜地里,长得快、上市早,而且产量是以前的1.5倍。中国技术人员还指导我们使用不破坏土壤的有机肥,村里的蔬菜种得越来越好。”
2019年开始,试验站陆续在老挝各地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点,至今已在全国4个乡村建立起技术推广示范点,指导农民进行有机蔬菜、火龙果、水稻种植。金花村位于湄公河支流南俄河边,曾经一到雨季,农地就会被淹。在中方技术支持下,村民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累计种植面积超过500亩。“全村100多户,现已有70多户种植蔬菜,试验站提供优质种子、传授种植技术和防治病虫害方法,投入少、产量高,让这里成了首都郊外的蔬菜基地。随着收入不断增加,不少村民盖了新房子、买了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长苏里贡说。
哥斯达黎加——“农业高新技术转移和应用展示窗口”
记者 毕梦瀛
在位于哥斯达黎加瓜纳卡斯特省的一处中国—哥斯达黎加农业示范园区内,当地农户正在采摘甜瓜,金黄色的瓜果在拖拉机后方的拖斗上渐渐堆成小山。去年,中方研发的甜瓜新品种“金童”大获丰收,一个个黄皮橙肉的甜瓜为当地农户带来每亩7000至9000美元的收益,相较当地品种增加了2到3倍。“今年的收成有可能再创新高。”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哥斯达黎加分公司销售部经理任翔说。
哥斯达黎加甜瓜产业曾一度因为品种退化导致连续多年减产,中哥农业技术合作为哥斯达黎加合作选育的甜瓜品种在抗病性、商品性等方面展现出极大优势,在当地市场备受欢迎。双方合作针对当地市场培育出的多个“易种植管理、果腔小、耐储运”的品种,还成功打入欧美市场,出产的甜瓜和西瓜有85%出口到欧美国家。“欧美市场对鲜果的耐储性、货架期有较高要求,‘红运’‘金童’系列甜瓜很好地契合了市场需求。”任翔介绍。
2019年,在中国科技部和哥斯达黎加农牧部的大力支持下,江淮园艺与哥斯达黎加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共同成立中国—拉美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这一占地面积1.7公顷的多元化研究中心,集瓜菜作物组织培养、病虫害及农残检测、集约化育苗、纯度检测为一体,为两国农业技术示范合作再添助力。时任哥斯达黎加农牧部部长雷纳多·阿尔瓦拉多表示:“中拉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不仅能服务于哥斯达黎加的农业生产,更能成为拉美地区农业高新技术转移和应用展示窗口。”
中拉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方技术人员在哥斯达黎加进行了更多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并进行种子的联合攻关研发。为了更好地研发推广良种,江淮园艺在哥斯达黎加建立了多个科研示范基地和良种研发基地,累计在中美洲推广新品种面积达20万亩。农业示范园区的中方技术人员还会定期走访当地农户深入交流,邀请农户到示范园区参观,展示优质品种农作物,并组织农户进行农业种植技术培训。
随着两国农业技术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哥斯达黎加果蔬生物育种及智能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机构陆续成立,为双方共同进行农业现代化研究试验提供了新的平台。哥斯达黎加农牧部部长维克多·卡瓦哈尔高度评价中方长期以来对哥农牧业生产的支持和帮助,期待进一步完善两国农牧业合作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农食产品贸易等领域互利合作,不断夯实哥中友好关系。
乌干达——“这些优质品种一定能提高产量”
记者 闫韫明
乌干达中部卢韦罗区,烈日高照,奇布卡正和十几名工友奋力挥舞锄头,翻动脚下的泥土,挖出一道道宽窄相近的沟槽。“快到种植大豆的季节了,得抓紧松土、砌田垄,为接下来的耕作作好准备。”他擦了把汗就继续投入热火朝天的劳动中。
奇布卡已在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工作6年,是产业园约300个当地员工之一。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由四川科虹集团等企业投资建设,于2016年正式开园,如今已吸引投资1.6亿元人民币,累计开垦土地约4200亩。
“园区建成以来,陆续开展了水稻、玉米、高粱等高产技术示范项目,成为‘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重要农业合作平台。”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中方代表舒小丽介绍,园区内还建成有15万只蛋鸡的养殖场和可日加工100吨大米的加工厂,帮助当地农户建立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辐射当地现代农业发展。
在卢韦罗区,很多当地人都以务农为生。在进入产业园工作之前,奇布卡等当地居民大多在自家地里种植玉米、小米、水稻等作物,但收成一般。“产业园向我们提供系统培训,教我们科学高效地使用农机、除草施肥等。中国农业专家特别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帮助我们!”奇布卡说,有了先进的中国技术,去年底园区里收获的200亩高粱平均亩产达260公斤,是过去的2.6倍。
目前,园区内的饲料加工厂、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将为中乌农业技术合作提供更多支持。同时,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第三期项目已正式启动,9名来自四川的农业专家将在乌参与为期三年的农业技术合作。专家组组长张小强表示,将借助产业园平台,推动更多技术示范、集成和转让,促进农业贸易投资合作,让农业援助向可持续的“技术+项目”方向转变。
“看,这是园区最近从中国引进的水稻品种WDR73,节水抗旱!”穆伊姆博是乌干达农业、牧业和渔业部负责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第三期项目的协调员,他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他社交网站上的一段视频,画面中,一簇饱满的稻穗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优质品种一定能提高产量。”穆伊姆博相信,产业园未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涵盖谷物种植、家禽养殖、种子供应、农业机械、农民培训等各方面的平台,也期待乌中两国能在农业减贫领域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造福两国人民。
汤加——“农业技术合作给我们带来新生活”
记者 陈效卫
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驱车向南约一小时,便来到了中国援汤加第六期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图普学院示范区。只见示范区内,蔬菜绿油油,瓜果满枝头,呈现出勃勃生机。
汤加全国人口只有10万,经济与农业技术发展欠佳。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基于汤加农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的气候、生态、原材料供应特点和条件,实施了多个农业技术援助项目。通过在当地推广沼气技术和“猪—沼—菜”循环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平台,分享农业综合经营经验,支持农业生态循环和可持续生产。
“过去,汤加当地农户大都散养生猪,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中国专家在示范区盖起猪舍,利用养殖废物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能为示范区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沼液和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用来种植蔬菜瓜果和其他经济作物,如此形成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援汤加第六期农业技术组组长唐汇勇介绍。
在努库阿洛法威尼区,农户阿拉尼·拉姆齐的农场里,沼气池、蔬菜大棚、食用菌大棚以及雨水收集系统等农业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配有优质蔬菜种苗和食用菌出菇菌袋等。拉姆齐说,在中国专家指导下他家建起农场,每年蔬菜瓜果、食用菌和仔猪收入接近2万潘加(约合5.8万元人民币),“收入增加了,我们8口之家生活压力也大大缓解了。”
多年来,在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中国专家组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在甜瓜高产、火龙果栽培、有机肥制作、鸡苗孵化技术、当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多方面不断创新,获得了汤加农林食品部颁发的技术专利证书。同时,合作项目还通过“一级示范区+二级示范户+学校社群教学”的方式,进行技术示范、传授和推广工作,累计培训超过5500人次。
农户菲利普·菲利亚对去年的收成十分满意。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从两年多前开始使用中国农业技术后,我家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我一共赚了1.8万潘加(约合5.2万元人民币),这是2019年收入的3倍。我不仅不再为日常开销发愁,还提前偿还了儿子的助学贷款。感谢两国农业技术合作给我们带来新生活!”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农户降本增效,还能减少森林砍伐和二氧化碳排放。汤加国王图普六世公开称赞这一模式“引领汤加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于2021年授予中方专家组“国王荣誉奖章”。汤加—中国友协秘书长西亚梅利耶·拉图表示,中国在汤加实施“小而美”的民生工程,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双边农业现代化合作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