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扭住“耕地”这个要害补短板

   日期:2021-09-08     浏览:312     评论:0    
核心提示: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作为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常年要经历梅雨季的阶段性暴雨洪涝灾害及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作为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常年要经历梅雨季的阶段性暴雨洪涝灾害及高温干旱考验。2020年,湖北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超长梅雨汛情,暴露出湖北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还存在不少短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尤为迫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纳入2020年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湖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表示,当前,湖北各地正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为抗疫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和科技创新直接关系着农业安全命脉,湖北将提高站位,统筹安排,尽快落实,紧紧扭住“耕地”这个要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示范,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坚持向科技要效率、向绿色要效益,持续推动湖北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道路不通,地块分散,不是旱就是涝,看天播种、靠天收粮。”这是很多农田整治建设前的真实写照。

 

  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起步较早,但实施过程中,存在推进难、见效微等问题。机构改革前,湖北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分属不同部门,农田建设基本处于“九龙治水”“五牛下田”局面,难以形成合力。

 

  2019年3月,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的“三定”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职能被划归到农业农村部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新设立农田建设管理处,处室人员由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人员抽调组成。

 

  “凝聚共识后,湖北紧紧围绕鱼米之乡的特色产业,引导更多主体参与,大做高标准农田建设文章。”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李剑夫介绍,通过主动到农业农村部汇报、参加培训,到省直相关部门沟通请教、融合协作,举办业务培训班,制定部分管理规章,厘清了工作思路,提升了全省农田建设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

 

  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大项目建设需要大资金。近3年来,湖北各地纷纷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以中央、省项目资金为主,以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本为辅,通过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激发新型经营主体活力,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

 

  天门市算大账、谋长远,在市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坚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农民既是农田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投入者,这两年天门项目区农民共筹资筹劳3649万元,用于土壤改良、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投入。

 

  枝江市落实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策,补偿标准不超过合同价款的70%,吸引了中化农业、丰联佳沃、桔缘合作社等众多主体来枝江参与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机构改革近3年来,湖北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超过220亿元,遍布全省60%乡镇村,吸引社会资本近30亿元参与。如今,不少地方的机耕道通到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抛荒地成了连片田、高产田、“吨粮田”。

 

  走进被誉为“中国南方黑土地”的江汉平原,千里沃野,高标准农田里,路渠通连,绿色稻浪滚滚,长势喜人。

 

  2020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探索绿色农田建设,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学原理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荆州区就是绿色农田创新建设示范区的试点之一。

 

  7月27-30日,经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同意,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在荆州市举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培训班,现场教学环节设在荆州区李埠镇沿江村的绿色农田项目区。

 

  “荆州连续两年在全省农田建设管理考核中排名第一,4个县市获得农业农村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表彰。”荆州市副市长邓应军介绍,荆州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00万亩。2019年以来,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共存,生态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田建设模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少硬化、不填塘、慎砍树”的要求,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塘堰湿地系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君认为,与传统农田相比,绿色农田示范建设的核心是绿色生态环保高效,在提质、增效、节约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这片绿色农田,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给农民带来实惠。”沿江村党支部书记刘冬明感慨地说,以前,村民在堰塘或打井取水,如今利用生态循环水网,在手机上就能操作灌溉,既方便又省时省力。不仅解决了下雨就淹、干旱缺水等难题,还建设了廊桥、栈道,搭配田间生态湿地等设施,形成了可观赏的农田景观。

 

  生态是主线、产业是方向、增收是目标。在荆州市江陵县,通过高标准绿色农田建设,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在项目区周边重点发展三湖黄桃等特色产业。荆门京山市围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

 

  在湖北恩施州,破除过去建几条沟渠、几条路、几小块坡改梯就是高标准农田的理念,坚持整体衔接、协调配套,从单一措施向片区治理、综合治理的理念转变,有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确保建成一个,造福一方。

 

  一个项目就是一份考卷,一个工地就是一个考场。今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将“建设规范年”活动作为本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工作。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管好、用好,才能发挥长久效益。宜昌当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友权介绍,面对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大、战线长、点多面广,管理人员少,管理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建立当阳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在线签到、在线审批、通知公告、视频会议”等举措,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的在线管理,得到了农业农村部肯定。

 

  在襄阳市襄州区,区纪委监委派驻纪检干部负责监督,切实把资金管理作为“高压线”,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每村明确1名村干部、每组确定2名以上党员或群众代表为工程质量监督员。枣阳市严把规划设计关、施工管理关、工程监理关、群众参与关,特别是用好群众监督这个法宝,发动项目区村组干部、热心乡贤、老党员等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激发项目区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建成的农田设施“建得起、有人管、长受益”。

 

  随州市各县市区注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将“宜机化”改造与绿色农田建设示范相结合,发挥资金整合效益。随县采取“施工单位+村书记+党员、村民代表+监理+督办人员”的监督模式,增强工作合力。曾都区探索将堰塘清淤中的淤泥清运到周边需要平整的田块当作肥料,待淤泥干燥后再进行田块平整,既节约了工时又提升了耕地质量。

 

  “今年,湖北计划新建410万亩高标准农田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表示,湖北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和省政府专项督查内容,对督导排名靠后的进行约谈,对考核得分靠前及综合排名提升最多的予以奖励激励。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夯实湖北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基础。

 

 
标签: 渭南种植网
打赏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资讯
点击排行